韌性·活力·穩定——來自經濟大省廣東的一線觀察
發布日期:2021-07-30 信息來源:中華工商時報 【打印】 分享到:
即使先后遭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難題,“頂風前行”的廣東省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仍超過5.7萬億元,同比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,恢復勢頭穩定。記者在一線采訪中感受到了廣東經濟的韌性、活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。
韌性:克服疫情影響穩中向好
從燒水壺等小家電車間到汽車這種大件貨車間,眾多工廠里的設備都在開足馬力生產。來自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的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廣州全社會用電量514.01億千瓦時,較2019年同期增長14.18%。廣州社會用電量增速已超疫情前水平。
作為上半年廣東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城市,廣州市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超1.3萬億元,同比增長13.7%,高出廣東全省增速0.7個百分點,高出全國增速1個百分點,展現出強有力的發展韌性。
從5月21日疫情出現到6月30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清零,廣東與傳播力強大的新冠病毒“德爾塔”變異株正面交鋒一個多月,經濟仍保持穩定恢復。
韌性來自堅實的經濟基礎。市場主體不斷壯大,截至今年6月末,廣東省市場主體總量接近1325萬戶,其中上半年新登記市場主體140多萬戶;企業生產擴張,到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已連續4個月處于擴張區間;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強,上半年制造業單位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6.1%。
韌性來自政府的精準施策。廣州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,疫情重災區廣州出臺一系列文件,從金融、稅費等多方面提出“輸血、減免、緩繳、補貼、返還”政策,及時精準幫助企業渡難關。
韌性來自社會投資的信心。上半年廣東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1.1%,高出全國5.7個百分點。其中,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速高達42.6%,顯示出社會資本對經濟向好的強大信心。
活力:強勁需求撐起“雙循環”
在“全國示范步行街”廣州北京路步行街,熙熙攘攘的人群往來不絕;在“華南第一商圈”天河商圈,遍布閃爍的霓虹和熱鬧的商場,還有徹夜不眠的24小時書店……濃濃的“人間煙火氣”釋放著城市經濟活力強烈的信號。
7月19日,廣州市成為全國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5個城市之一。這是廣東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最新成果。
作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1/10強的消費大省,廣東正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,鼓勵發展新模式新業態。上半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.15萬億元,同比增長接近20%。尤其是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持續較快增長,金銀珠寶類、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62.3%、36.7%。
作為進出口額占全國1/5強的外貿大省,廣東正充分發揮廣州南沙、深圳前海、珠海橫琴等自貿片區“試驗田”作用,深入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。上半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3.8萬億元,同比增長24.5%,兩年平均增長7.5%。
廣東正大力拓展國內經濟縱深,聯通國外市場,努力將自身打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。
穩定:鏈長制“補鏈”“強鏈”
作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,廣東制造業以終端產品制造為主,一頭連著國內上游的眾多原材料、半成品企業,一頭連著全球市場。廣東制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,影響著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。
今年4月,廣東宣布實施“鏈長制”,這是廣東“穩鏈、補鏈、強鏈、控鏈”的又一重大舉措。目前,廣東經濟體量最大的廣州和深圳已分別選定21個產業、8個產業推行“鏈長制”。
作為一種創新性制度,“鏈長制”是由地方主要領導掛帥,每人負責一條產業鏈,利用其綜合協調優勢,貫通產業上下游,推動產業鏈的完整、穩定和協同發展。
與戰略性產業集群深度融合,是廣東“鏈長制”的特色。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高裕躍說,廣州計劃建設8個萬億級產業鏈群、超20個千億級產業鏈群及一大批百億級新興產業鏈群,努力形成現代化產業基礎和產業鏈體系。
企業管理人員對“鏈長制”的最大感受是“精準”。廣州人工智能產業“鏈主”企業——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管理部專家級工程師王曉陽說:“‘鏈長制’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,能把準鏈條每個點上的脈搏,更好地‘補短板、鍛長板’?!?/p>
產業鏈、供應鏈穩定性提高,也推動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升。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紅說,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.5%,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5.5個百分點,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40.6%。
“產業鏈、供應鏈越穩,對經濟的支撐越強,這有助于廣東經濟發展走向常態化?!敝袊ㄉ钲冢┚C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。